1 總是會有無法避免的失落感
兩年前的十月份某日,各大學才剛剛開學不久,一位比我年長了幾歲的友人,於見面時向我述說他的么兒離家讀書後引發而來的愁緒。住在桃園的他說:「我家老二今年也離家去讀大學了,他和他哥哥一樣,都沒有選擇家裡附近的大學,他哥哥在南部讀書,而他到中部。本來我不把孩子離家讀書當一回事的,當初他哥哥到南部讀書的時候,我就沒有太大的感受,想說那不過是子女成長必經的歷程,也是為人父母必須經歷的事。但這一次跟上次完全不一樣,老二走後,家裡變得好安靜,安靜到讓人覺得心虛,甚至發慌。」停頓了一會,接著他一臉苦笑地繼續說:「還記得在他離家之前的日子裡,我經常得提醒他音樂不要開得太大聲,而現在卻老是懷念那些曾經被我罵說『吵死人』的音樂。其實,我是知道的,他們遲早都會離開我的身邊,只是沒想到這一天真的來臨時,家裡沒有小孩了,只剩下我們夫妻倆人,竟然叫人如此難受,那種強烈的失落感,讓人難以負荷。」
其實,對於子女長大後離家所造成的失落感,他已經有所預見,也有所準備,但是真正面對時,還是有些愁緒需要找到出口宣洩,才會在偶然碰面的情形下向我述說。而在他述說此事時,一臉苦笑的模樣,顯見這並非一個求救訊號,我也沒有為他太擔心。但因為天性和工作的習性,我還是試探性地問了他一下。
「你沒有問題吧。」我說。
「沒問題啦,你了解我的。」他苦笑。「只是不吐不快。剛好遇見了你,就說了。」
確定他可以處理這個心情上的「失落」,也知道他處理得還不錯,我全然放心了。
當子女們紛紛離家後,父母親得度過一段所謂「空巢期」的難受,這樣的難受往往來自於內心的失落感。可是子女必然會長大,遲早都要離家外飛,天下父母必須明白,這不是結果或結束,而是養兒育女的過程中無法避免、必須經歷的過程和轉折。就像孩子在不同人生階段裡與,我們相處的模式都不太一樣││他們在幼年時期非常依賴我們,經常老是「爸爸、媽媽」喚個不停;而他們在青少年時期,難免會開始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於是不再整天纏著父母不放;直到子女成年之後,又是一種不同的情境,像是他們離家到外地就讀大學,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又得重新適應。
雖然我的子女還在身邊,但是關於親子互動可能造成的失落感,我已有所體會。
在高中和大學時期,我都是學校的田徑選手,我的孩子體內流著我的血液,擁有與我相近似的基因,他們也都跑得快、跳得高。每次他們學校舉行運動會,我都好想要教他們跑跳技巧,但是他們卻都不想學。我的心情難免為之失落。處理這種失落感的方式,我總是想著:「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運動比賽對當年的我來說很重要,對他們來說卻只是一種遊戲罷了,而且還是不頂重要的那一種。」接著,我還會透過以下這個想法來釋懷:「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長大,我們只能在一旁陪伴。」
其實親子之間的互動所造成的失落感,充斥在我們生活週遭的情境裡,隨時都有可能來襲。當我女兒進入青春期後,第一次她們與我擁抱時出現了肢體僵硬、表情不自然的情形時,我知道自己必須得「放手」了,我再也無法回到她們純真無邪的時刻裡,得到她們最單純無邪的擁抱了,那個父女之間的純真時刻就這樣「失落」了,我與她們之間無法回到往日情懷。但是在這樣的遺憾中,卻也因為他們的成長而喜悅。
我也知道,現在我和就讀國三的兒子,還能像朋友般的手牽手在街上行走,但是,總有一天,他會撇開我的手,要我放手讓他自己走;而且,那個失落的時刻應該不遠了。或許我可以努力延緩那一刻的到來,卻怎樣也無法避免那一刻出現。屆時又會是另一次的失落,我只能苦笑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