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1 分享彼此的光和熱 

  

  活在這個神奇美妙的世界裡,不該有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觀念。我們應該要努力地與大千世界連結,隨著世界的運行而轉變。

  其實了解這樣的道理其實不難。任何人都無法與能夠提供光與熱的太陽相提並論,怎樣也不該要求別人的生命繞著自己的生命運行。

  那種以「自我」為中心過活的人,既不願付出,也不願承諾,卻不斷地要求別人給予自己更多的實惠和利益。

  這種人很難與別人發展出長久的關係,更無法建立起人與人之間應有的信任感。他們還會讓自己置身於一個又一個的「懷疑」之中,這樣的生活既辛苦也無奈。同時,因為它們的心中只有自己,無法發展出同理心和同情心,每當出現利益衝突時,會認為自己可以擁有剝奪他人權益的權力。

  這種人的作為,理所當然地想要去控制別人。要是他們的能力太強大,同時又取得了權勢,在最惡劣的情形下,他們可能會誤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一切的事物都該以自己為中心,因而禍國殃民

  幸好,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最後都會被看出破綻,遭到唾棄。他們只能孤獨地擁抱那份完全沒有意義的「自我」中心概念,活在一個小小的「自我點」上。

  所以,我們要與努力地與大千世界萬象連結,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分享開始,然後言行真誠一致,努力地散發自己那份微薄的光和熱。

  我們還要積極地去關懷別人,從自己最親密的家人開始,逐漸推及生活週遭的人,甚至擴及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世界的自然環境。

  我們在工作上也要積極進取,該做的事,全力以赴,若有同事尋求我們的協助,只要有時間、有能力,絕不推辭拒絕。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總是會有無法避免的失落感 

  

  兩年前的十月份某日,各大學才剛剛開學不久,一位比我年長了幾歲的友人,於見面時向我述說他的么兒離家讀書後引發而來的愁緒。住在桃園的他說:「我家老二今年也離家去讀大學了,他和他哥哥一樣,都沒有選擇家裡附近的大學,他哥哥在南部讀書,而他到中部。本來我不把孩子離家讀書當一回事的,當初他哥哥到南部讀書的時候,我就沒有太大的感受,想說那不過是子女成長必經的歷程,也是為人父母必須經歷的事。但這一次跟上次完全不一樣,老二走後,家裡變得好安靜,安靜到讓人覺得心虛,甚至發慌。」停頓了一會,接著他一臉苦笑地繼續說:「還記得在他離家之前的日子裡,我經常得提醒他音樂不要開得太大聲,而現在卻老是懷念那些曾經被我罵說『吵死人』的音樂。其實,我是知道的,他們遲早都會離開我的身邊,只是沒想到這一天真的來臨時,家裡沒有小孩了,只剩下我們夫妻倆人,竟然叫人如此難受,那種強烈的失落感,讓人難以負荷。」

  其實,對於子女長大後離家所造成的失落感,他已經有所預見,也有所準備,但是真正面對時,還是有些愁緒需要找到出口宣洩,才會在偶然碰面的情形下向我述說。而在他述說此事時,一臉苦笑的模樣,顯見這並非一個求救訊號,我也沒有為他太擔心。但因為天性和工作的習性,我還是試探性地問了他一下。

  「你沒有問題吧。」我說。

  「沒問題啦,你了解我的。」他苦笑。「只是不吐不快。剛好遇見了你,就說了。」

  確定他可以處理這個心情上的「失落」,也知道他處理得還不錯,我全然放心了。

  當子女們紛紛離家後,父母親得度過一段所謂「空巢期」的難受,這樣的難受往往來自於內心的失落感。可是子女必然會長大,遲早都要離家外飛,天下父母必須明白,這不是結果結束,而是養兒育女的過程中無法避免、必須經歷的過程轉折。就像孩子在不同人生階段裡與,我們相處的模式都不太一樣││他們在幼年時期非常依賴我們,經常老是「爸爸、媽媽」喚個不停;而他們在青少年時期,難免會開始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於是不再整天纏著父母不放;直到子女成年之後,又是一種不同的情境,像是他們離家到外地就讀大學,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又得重新適應。

  雖然我的子女還在身邊,但是關於親子互動可能造成的失落感,我已有所體會。

  在高中和大學時期,我都是學校的田徑選手,我的孩子體內流著我的血液,擁有與我相近似的基因,他們也都跑得快、跳得高。每次他們學校舉行運動會,我都好想要教他們跑跳技巧,但是他們卻都不想學。我的心情難免為之失落。處理這種失落感的方式,我總是想著:「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運動比賽對當年的我來說很重要,對他們來說卻只是一種遊戲罷了,而且還是不頂重要的那一種。」接著,我還會透過以下這個想法來釋懷:「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長大,我們只能在一旁陪伴。」

  其實親子之間的互動所造成的失落感,充斥在我們生活週遭的情境裡,隨時都有可能來襲。當我女兒進入青春期後,第一次她們與我擁抱時出現了肢體僵硬、表情不自然的情形時,我知道自己必須得「放手」了,我再也無法回到她們純真無邪的時刻裡,得到她們最單純無邪的擁抱了,那個父女之間的純真時刻就這樣「失落」了,我與她們之間無法回到往日情懷。但是在這樣的遺憾中,卻也因為他們的成長而喜悅。

  我也知道,現在我和就讀國三的兒子,還能像朋友般的手牽手在街上行走,但是,總有一天,他會撇開我的手,要我放手讓他自己走;而且,那個失落的時刻應該不遠了。或許我可以努力延緩那一刻的到來,卻怎樣也無法避免那一刻出現。屆時又會是另一次的失落,我只能苦笑面對。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679.JPG 

導讀:任何人都能從這本書得到收穫     廖正豪﹝前法務部部長﹞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指出:所謂的生命教育,是以「人生三問」為問題意識的架構可以展開的││三個各自獨立卻互相滲透的生命學問,進而讓人了解:我為何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又如何活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生命內容?而「人生三問」所指是:終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和反省、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

 

 其實,生命教育不只是單純的生死認知,而是一種實現生命的態度。當我們明白如何正確地去實現和體驗生命時,就有機會找到生命的真善美,讓自己的一生幸福滿足。在今日物欲橫流的社會裡,生命教育更顯重要,它可以讓人認清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然後在「身心靈」三者的平衡中,擁有舒適自在的生活。

 

 多年來,教育部積極推廣生命教育,如今國內各大學院校的通識教育中有生命教育類課程,高中也有生命教育選修課程,高職、國中和國小亦有生命教育相關的研習課程。如今法務部矯正署所屬的獄政機構也開始大力推廣生命教育,於是,在桃園監獄擔任教誨師的翁志銘先生,便以「人生三問」為藍圖,構分九個章節,創作本書。

 

 他在這本書中,搜羅了許多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發生過的事,以及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人生體驗和他所知道的真人真事,加上其個人對於人間百態的思索和反省,並引用了許多先人遺留下來對於人類生命的文學禮讚,內容深入淺出,易懂易學,彷彿是九場研討會的心得紀錄,每一篇都能幫助人們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檢視。最令人欣喜的是:作者一手漂亮的散文,道出一篇篇舒適的生命美學,協助人們探索內在自我的真實心靈時刻。在這本書中,你將能和我一起驚喜地發現,現代人心靈中的紛擾可以用如此清簡的文字來詮釋和澄清,讓這本書的閱讀,不僅是生命教育的學習成長,也是一場悠閒。

 

 即因於此,我要在此向各位推薦:這本書是各級學校老師的生命教育補充教材,也是各年齡層學子的頗為理想的命教育讀本;另外,凡是想要擁有積極正向人生、以及對「生命教育」有所了解的人,都應該要看一看這本書。再者,因為此書能夠淨化心靈,建立正確的生命態度,開發一己生命的內在能量,體驗與實現更美好的人生,為人父母者,應該陪著子女一起閱讀,共同成長,探索追尋生命的真善美。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生命九課封面》-new展開-01.jpg 

現在,一年還能有一本自己的書出版,不錯啊。

明年,這本書要出版了。親好友多支持嚕。

◎ 目錄  

   

序                   曾勇夫﹝法務部部長﹞

導讀:任何人都能從這本書得到收穫    廖正豪﹝前法務部部長﹞

第一堂課:活著 打造自己的人生城鎮 

生命的價值,在於我們所決定的生命內容。我們應該利用生活在地球世界的一生,試著去建造一座屬於自己的生命城鎮,留與後人遮風蔽雨;如此,就算失敗了,起碼也會有一篇碑文留予後人閱讀。

第二堂課:當下 全心全意的活在每個瞬間

它讓我們的內心處於真實的感受狀態,同時讓我們了解何種生活才是真實的人生。

第三堂課:放下 在腫瘤還沒惡化前趕快割掉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題!

我又好久沒來了..

說聲抱歉 ﹝也只能如此了﹞

勿怪...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679.JPG 

 

 侯文詠先生是我個人極為推崇的作家,他的散文和小說文字出版品,我經常是在第一時間購買拜讀。唯一的例外是他在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小說《白色巨塔》,當年買下後,我竟然過了八年才看完。為何拖了這麼久才看,原因我也說不清楚了,或者說起來又是拉拉雜雜的一堆瑣唸,不說了吧。
 
 其實,此刻我手邊還有三本買下來的書沒有時間好好閱讀,它們分別是遠流出版社「綠蠹魚」書系中的《貨幣戰爭》和「實戰智慧」叢書中的《中國‧崛起》和《中國‧飆富年代》兩書。總覺得它們對我日夜呼喚,要我閱讀,與它們共舞。可偏偏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心情閱讀,這三本一個多月前買下的書,至今還未好好看過。除此書店裡還有許多我想看的書未買,像是兩本分別由商周和時報出版社出版、與歐巴馬有關的書,我都想趕快買下來閱讀。
 
 對於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來說,不同的當下,總有好多的好書該買該看,偏偏無法如數遂心。尤其我本身也是個作者,在閱讀和寫作的衝突下,時間總是無法周全,經常興起「書有太多我未讀」的感慨。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任何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來分配,況且我又有自組家庭了,還有三個小孩,再扣除必須投入正職工作的時間,屬於自己的時間已經有限了,竟還要分配一半的時間在寫作上,剩下的閱讀時間就只有這麼多了,也只能如此了。
 
 無論如何,總算看完侯文詠先生的《白色巨塔》了。
 
 關於《白色巨塔》乙書,內容深度涉及的範圍廣闊,第一主體探討了醫界﹝臺大醫院﹞裡醫生、病患和家屬三者之間的互動衝突,第二主體書寫了任何團體皆無法避免的人事鬥爭現象,以及社會人心善惡、偏頗的問題,但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還能依著情節發展,順道討論了幾點與人生有關的「大哉問」。小說中,這樣的「大哉問」,主體橋段放在書中一個不起眼的角色││陳寬醫生身上││這個人物和圍繞他而起的人生感慨讓我極有感觸。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679.JPG  

 我的墓誌銘懷想

 
 二十世紀以前,華人世界看重家族的榮譽甚於個人許多,我們祖先的人生動力有許多來自於光宗耀祖的內心期許;另外,他們看重個人德行也高於工作成就。古老先賢留下的語錄說道:「立德、立言和立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同樣的觀點,也適用於二十世紀前的西方世界。那時西方人的墓誌銘,多與品德有關,例如,以前西方的墓誌銘上常見:這裡埋葬了一位慈父或摯愛的母親。就算是歷史上偉大的將軍,他的墓誌銘上書寫的往往是「這裡埋葬了一位勇敢的戰士」或「這個人是一位不屈不撓的勇士」。

 

 基本上,這些文字強調的都是能夠留與後人景仰的德行品操。

 

 某位歷史上有名十八世紀大將軍的墓誌銘上,就留下這樣的一段文字:「他光榮的放下戰甲刀戟,一生的辛勤付出,為的是後世的成功勝利。」
 
 來到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人們注重個人利益,不僅凌駕於團體利益之上,更高於家族和家庭利益甚多。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679.JPG  

 

 

﹝ 摘錄3﹞:留下什麼遺產給後代

 

 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日。上一代的生命結束後,必然留給我們許多形而下和形而上的遺產,這是人類萬年來生命不斷延續的一部分。植基於此,我們接收來自上一代的遺產,其中可能有好有壞。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念,了解自己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努力延續上一代好的遺產,設法消除那些不好的遺留。因為,當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必然也會留下某些形而下和形而上的遺產給下一代,而我們留給後代生命的遺產,希望都能是好的一面。

 

 關於這種代代相傳的遺產!有些人會留下大筆財富給後代,或許這也是大部分人所希望得到的。但能夠留給後代大筆財富的人並不多見,人們要是能夠留給後代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以及少量的現金,已經難能可貴。但如果我們尋求生命內涵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金錢財富這種形而下的物質遺產一點也不珍貴。在人類的生命與生活之中,物質只佔其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能夠真正發生大作用的,主要來自於人類的內在心靈。事實上,若是我們能夠留給後代許多形而上的遺產,像是親子之間的共同回憶、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以及優良家族傳統和感人的故事……等等││這種比物質更重要的心靈資產,能夠幫助後代釐清生命的疑惑,更能夠讓我們永遠活在下一代的心中。如此,也才是人類延續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

 

 如何才能留給後代子孫珍貴的遺產?讓我們分享幾個故事。

 

 「我在聯合報上看到一篇報導:一位六十歲的老者到國中補校讀書。當年他因為家境貧寒錯過求學的人生階段,於是在退休後,彌補這樣的遺憾。事實上,老者的三個子女學有所成,分別取得碩、博士學位,如今都已經是社會的中堅主力。我可以想像昔日老者教養子女期間的殷盼,構成子女求學向上的主要動力;我也可以預測,他現在的求學精神,將啟迪孫輩們求知的慾望。」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679.JPG 

 

 

 

 

我們的父母親來自於截然不同的兩個原生家庭,

卻在無比巨大的緣分牽引之下,他們相識,進而相愛。

接著,他們透過婚姻制度的結合,正式脫離了原生家庭,

建立起屬於自己小倆口的的新家庭。

 

然後又在億萬兆年前生命起源後、造物者之手巧妙的安排,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引言:

  

  「此刻,我的心情讓我想起一則故事:有一個人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一封信,然後塞在玻璃瓶裡,投入大海漂流,期待它能流入不知名的某人手中,接著自己可以與那個人溝通內心的所想所思。」翁志銘于2008/5/29

 

 

  從先人留下來的許多智慧語錄裡,我知道: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往往必須透過工作才能保證自己的精神狀態健康無礙。若將工作的定義放寬到最大值,人們不僅是在團體組織裡工作,根本就是活在團體組織中,不管是生理、心理、物質面、精神面和其它種種都無法離開它的影響││我注意到,這些正是工作與人生互動後對於人們的生命所造成的變化。

 

  在我追尋《11問》這本書的寫作資料內容過程中,搜羅了許多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發生過的事,只要切合書中主題,便貫穿紀錄在書中。它的部分內容也包括了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人生體驗和我所知道的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幾個真實故事,加上了些許個人的思索和反省,以及引用了先人所遺留下來的「精神文明」中部分的生命感言。

 

  我很高興自己做了這件事。完成全書十一個章篇後,彷彿是經歷了十一場研討會,每一篇的內容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檢視,閱讀自己書寫的每個文段讓我更了解自己和這個以人類為主導的世界;也在寫作過程不斷地思索和反省中,我更深入地了解職場和人生互動下的關係變化,因而更明白人生的意義,也更接近自己靈魂深處的真實生命。或許這本書最大的受益人是我自己。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章:讓人生歷程滿足的生命四個面向和九大細微元素

 

  「當我站在垂暮的人生夕陽下時,

  希望自己對一生所作出來的結論能夠感到滿足,

  不會為那些已經逝去不再的人生歲月感到悲傷……」

  

  我小時候看到年老的長者過馬路時,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老者若是已經有子孫偕同,自然是不用過去幫忙的,且在那樣的時刻裡,我會因為老者的子孫賢孝而替他開心;倘若是老者獨自一個人過馬路時,我會趕緊去扶助他,但是少年初學階段的我經常無知地問起老者為何自己踽踽孤人?

chimming5211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